用「产品经理方法论」打造一个成功的你
本文来源:人神共奋(公众号:tongyipaocha);作者:人神共奋;原标题:《用“产品经理方法论”打造一个成功的你》
01
用户体验五要素
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“产品经理”。
我很少回答这一类问题,因为它们都有一些标准答案,你自己也能搜索到一堆,但真正的问题是——哪一个建议最适合你。而这一点,正是跟你素昧平生的我无法回答的。
即使你找到了答案,你的人生还会有更多此类问题,不可能都是别人告诉你,所以,你真正需要弄懂的,是你自己。
最近看了一些给产品经理看的书,书中的一个观点启发了我——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“产品经理”。从初入职场的青涩新人,到纵横自如的行业大牛,正是你这个“产品”不断升级,不断征服用户的过程。
产品不等于功能。同样是卖菜,产品经理会告诉你美团为什么既有“美团买菜”,又有“美团优选”,因为本质上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产品,面对不同的客户,提供不同的服务,产生不同的价值。
虽然产品经理是一个相当专业的职业,但产品经理思维却是任何人都需要的思维方式。从“产品”的角度,你更能理解,做同样一件事,不同的人必须用不同的方法。
如果用产品思维去看待上面的这些问题,答案就是四个字:用户体验。
02
用户体验五要素
当你问我“怎么说话才能让我显得更专业”时,这就跟老板问你“社区团购现在这么火,要不我们也在产品里加一个功能”一样,只是产品经理们会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论,比如——用户体验五要素。
这是AJAX之父Jesse James Garrett的一本名为《用户体验要素》的书中提出来的打造用户体验的体系,是产品经理的必备方法,共包括五个层次:
考虑到读者中大部分人都不是产品经理,我就现学现卖,以微信这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产品为例,简单介绍一下这五个要素:
先看第五层,即最外层的“表现层”,也就是一个产品给你看到的东西。
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触微信的用户,微信可能就跟其他所有产品一样,什么功能都有,就像一个毫无性格的人一样——作为国民第一应用,作为腾讯最核心的产品,它不得不承受这一点。
但微信真的毫无性格吗?
看一看你正在打开的这篇文章的页面,再去跟“今日头条”的文章页面对比,你会发现很多不同:
微信公众号文章页面有很多地方提醒你关注这个公众号,有很多功能让你分享这篇文章,包括“在看”的功能,本质上也是向你的朋友推荐文章,如果你的朋友评论了文章,你会优先看到他的评论……这些都是微信最基本的交互逻辑,所有的内容都是基于人与人的社交关系,而微信公众号也必须服务于这一点——通过“内容”加强人与人的关系链。
相比之下,“今日头条”只有一两处不太明显的地方建议你关注作者(请注意作者和“号”的区别);相反,它用了大量区域去推荐其他人的文章。因为“今日头条”的任务就是让你一条连一条地阅读大量的内容,来填满你所有的碎片时间,而这个特征,在后来的抖音中被发挥到了极致。
这就是第四层“框架层”解决的问题,如何让用户更方便地看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和我们想要他看的东西。
同样,整个应用的大结构也体现了这一点,微信的导航是“聊天、通讯录、发现、我”,即使你是第一次用,你也能毫无障碍地使用微信最核心的聊天功能;而今日头条的导航其实没有意义,它是信息的瀑布流,就是要让你在一个页面上不断地做一个动作——向下刷。
△ 第一版的微信导航跟现在差别不大
这就是第三层“结构层”解决的问题,同样是让用户更方便地使用产品,只是“结构层”的视角更宏观。
做到这儿,我们必须去思考一个问题,为什么他们会有这么大的区别?
原因就是第二层“范围层”所解决的问题——产品一定要做什么,一定不能做什么。
微信做的只有一件事——“连接”,连接人与人,连接人与商家,连接人与内容,这就是那些功能和交互要如此设计的根本原因。
那微信不要做的是什么呢?“连接对象”擅长做的事,不要自己去做。所以像微信公众号的内容推荐基本上是基于社交关系,“大数据算法推荐”只是少量补充,非常克制。
大多数产品经理都知道自己要“做什么”,但只有很少的产品经理能深刻地理解“不做什么”的重要性。
上面三层“表现层”“框架层”“结构层”都是相对具体的东西,从这一层开始,就是相对抽象但更重要的要素。因为前面的一切都归结为最后一个问题,为什么“连接”对于微信那么重要?
这就是最底层、最核心的“战略层”解决的问题:产品为什么会被用户需要?
答案很简单:沟通。它是一款无可取代的通讯产品,其他所有功能,包括“社交”这个最重要的功能,都是附着在“通讯工具”这个核心基础上的。
粗略的理解了“用户体验五要素”之后,大概你立刻能想象,文章开头的类似问题,都是最表面的“表现层”的问题,它们只是你这个“产品”呈现的结果,而并非原因。
那么,如果你是一款其他人无法离开的“产品”,更深的那四层是什么呢?
03
你是谁,你能做什么,
你不能做什么
“用户体验五要素”有一个特点,越是抽象的底层要素,越不容易变化,越是具体的功能与表现,越需要不断的变化。
所以这一节,我要从最内核最抽象也是最稳定的“战略层”说起。
如果你是一个产品,“战略层”解决的就是“你是谁”的问题。
人是会变的,地位、能力、甚至价值观都会变,但对于他人而言,这种变化增加了不必要的麻烦,反而是你不变的那一部分才更重要,因为这是你跟他人形成稳定合作关系的基础,所以“战略层”的问题,更准确一点地说是——你过去现在未来一直是谁?
举一个例子,一位上市公司的元老在公司创业的早期是公司的行政和前台,到了公司快速发展期,她担任了大量的市场、营销、公关等等重要的工作,职位也升到了副总。但公司在上市前后,引进了很多优秀的职业经理人,她发现自己越来越清闲了,在公司的地位慢慢被边缘化。
经过一段失落期之后,她开始反思自己的职业生涯。她意识到,自己一直是作为公司创始人的事务性辅助角色,她最不可取代的地方是对公司文化的熟悉,对创始人心态的把握,以及在公司的核心创始团队中的粘合剂作用。
在调整了心态后,她又回到了公司的行政与公司文化建设的职位上。
你看,一个人从公司的前台到业务副总,再到行政总监,她的职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但她这个“产品”的“战略层”一直都是一样的——一个辅助性、关系性的角色。
我之前在一个系列文章当中介绍过“16型人格”,不管哪一种类型的性格,都既有基层的员工,又有高层的决策者。只不过不同类型的人,即使担任同样的职位,接手同样的工作,他们的信息接受方式、决策依据、行为模式等等,都不一样。
“战略层”定义的内容是你做事的底层逻辑,非常隐蔽,可能连你自己都不清楚,但因为非常稳定,在你工作初期就固定下来了,将会发挥长期的、决定性的作用,一旦你选择的道路偏离了这个战略,你就会慢慢陷入“诸事不利”的状态中。
“战略层”明确后,第二层“范围层”就非常清晰了。这一层对于人这个“产品”而言,就是我们常说的“能力圈”——你能干什么,不能干什么。
在这一层中,能力圈的大小不重要,边界最重要,“你不能干什么”比“你能干什么”更重要,你可以在极度狭窄的细分领域中做出大成绩,只要你足够专注于你的能力圈内。
在这两个抽象的层次之上,就是另外三个更具象、更易变的层次。
04
成为一个成熟的
“产品”之后
“结构层”的作用是建立你的能力结构。
前面说过,越具象的层次,越需要变化。如果说,“范围层”的能力圈是指你应该专注于哪些方面,那么,“能力结构”就是这些能力在不同时期的组合和加强,这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结构。
以我现在从事的投资来说,在企业价值的判断能力上,刚刚从学校毕业出来,更习惯于受财务上的指标,企业管理的一些经典理论,大的经济周期产业周期的影响;做了几年之后,才能体会到公司的商业模式、战略选择、行业竞争关系等更复杂的因素;但一直要等自己成为一个管理层之后,才能真正理解管理层对于企业价值的作用。
“框架层”的作用是形成各种做事的方法论。
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“know how”,方法论就是把这些“know how”跟你的工作经验、个性特征相融合,变成可持续、稳定发展的,有独特价值的“产品”。
一个人到了行业的顶级水平,思考的往往不是一个个的具体问题,而是这些具体问题背后能不能总结出或修正以前的方法论。他们的工作成果也是一套套的方法论,不但帮助团队一起进步,而且提升了整个行业的水平。
最上面的“表现层”,就是你真正带给他人的作用与印象,一旦前面的四层稳定地建立起来,“表现层”就会自然而然地呈现对你最有利的结果——你不需要想怎么跟别人沟通,不需要知道如何管理上司,更不需要让自己“显得专业些”。
当然,在你的前几层还不稳定的时候,你仍然需要搜索“干货”和大量模仿别人的方法来形成一个个的方法论,再形成你的能力层次、界定你的能力圈边界,最终形成一个稳定的“战略层”。
成为一个成熟的“产品”之后,一切你想要的就会纷至沓来。
本文来源:人神共奋(公众号:tongyipaocha);作者:人神共奋;原标题:《用“产品经理方法论”打造一个成功的你》